学院首页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张威教授受邀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做主题发言

发布时间:2022-11-14

2022年11月13日我院张威教授受邀参加2022年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暨MSW教育中心主任联席会、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并做了题为“基础能力、广义教育与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主题发言。

张威教授做主题发言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社会工作与一级学科并列列入法学类专业,这标志着:社会工作不再是社会学之下的二级学科。按照该目录,社会工作可以授予专业博士学位。这是推动社会工作学科自我发展和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重要举措。该文件也明确指出:“能力培养”是所有专业学位(包括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重心。在此背景下,张威教授提出两个问题: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能力培养”究竟是指什么?以何种途径实现?

张威教授与社会工作打交道近30年,她认为,谈“社会工作教育”,离不开“社会工作实践”和“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两个领域,她从“教社会工作、做社会工作和研究社会工作”三个角度,与全国各高校的参会同行分享了以下几点和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什么是“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会工作具有双重属性:社会工作既是一门应对社会问题的专业,也是一种应对社会问题的职业。这一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解释问题的理性思维能力,也需要具备在一线岗位应对问题的实际行动能力。两者共同构成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职业胜任力”。而要具备这两种能力,单靠具备“知识、方法和技巧”是无法达到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或专业教育不能是单一维度的“传授知识和方法”。

二,培养“高质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并促使学生在基础能力之上形成该行业所需的各种实用能力。基础能力是指人的知识系统、经验系统和感知系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对话和循环机制,三大系统循环和对话的结果是人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状态,三大系统能否持续循环和对话,决定着人是否能不断刷新认知、行为和感受,即人是否能持续不断地“学习”(广义的学习)。具备基础能力的人,能很快与身外的世界或他人的三大系统形成对话和循环,从而形成各种实用能力,比如与他人三大系统对话,能形成“与人建立关系的能力”;与未知世界对话,能形成“创新能力”等。张威将培养服务对象“基础能力”视为社会工作的根目标,即社会工作者协助和推动服务对象形成基础能力,是“助人”,是社会工作者的任务。而服务对象在具备基础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各种生活所需的实用能力,如“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抗压能力”“抗逆力”“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贫困者维持生计的能力”“恋爱和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应对职场压力的能力”等等,进而独立解决问题,则属于服务对象自己的任务,是“自助”。而社会工作者想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自身需要具备“基础能力”。换言之,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能否推动学生形成自身知识系统、经验系统和感知系统之间的对话和循环机制,并使得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自发地形成社会工作行业所需的实用能力,如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的能力、推动服务对象发生转变的影响力等等。目前国内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较为普遍的现状是:因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缺乏广义教育的环境,学生大多停留于知识系统的积累和扩展,而经验系统(含生活领域和社会工作领域)较为匮乏,感知系统相对薄弱甚至处于缺失状态,因此三大系统处于割裂状态、较难发生对话和循环。这种状态下,学生无法感知知识与身边现实世界的连接,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或“运用知识”,更谈不上将知识转化为行动、进而对服务对象产生推动和影响力。

三,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 教师自身具备“广义教育”的思想意识和能力。当然基本前提是教师自己也具备基础能力(三大系统较为强大且能对话:不只是拥有知识、上课教书,而且也拥有社会工作的一线实践经验、了解助人过程的本质和困难,并具备强大感知能力)。

如果教师只停留在“狭义教育”中,认为教育的目的,只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方法和技巧,自己的任务只是“监督和纠错”,那么上述目标很难达到(学生只能掌握到知识)。广义教育涵盖狭义教育的成分,但它与狭义教育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其终极目标是:在教育者的推动下,使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能力。此处的“自我教育”不是指:“受教育者自己能反思犯了什么错误”。而是指:受教育者能出自自身的好奇、主动地观察、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判断和行动,形成“好奇-观察-思考-判断-行动”之间的持续性循环,张威教授称之为“广义教育循环”,其特征是:受教育者具有极强的“主动性”(常说的内生动力),由此进入“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状态,且观察事物的方式呈现出系统性思维的特征(而非线性思维)。因此,能否推动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对教师要求很高,这种要求不单单来自“广义教育的思想和意识”,更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广义教育的能力。

如果教师具备广义教育的能力,无论是课内教学(如案例讨论、小组练习),还是课外教学(如实地访问、机构实习、产教融合),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甚至可以发明教学方法。但如果教师不具备广义教育能力,所有教学方法和模式都可能沦为形式。因此,教学方法或模式,并不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而是广义教育思想的引领,以及教师所具备的广义教育能力。教学方法只是实现这一思想的工具和途径。

张威教授回答参会社会工作教师的提问

在最后讨论环节,几位高校社会工作教师饶有兴趣地向张威教授提问:“如何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建设乡镇社会工作站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因缺乏持证的社会工作者,将当地居民和志愿者纳入其中,如何显现其专业性?”张威教授从长期实践工作的角度回应了“培养基础能力,需要从感知系统的改变入手,但这一过程较为艰难”;从涉及三大系统的“基础能力”和“用效果说话”的角度,张威教授认为应该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只拥有专业知识(如持证),并不代表“专业性”。专业性只能体现于专业行为中,尤其是工作效果上,而工作效果取决于社会工作者能够多大程度地与服务对象的三大系统发生连接、并推动其发生改变,能做到这点的前提是:社会工作者所拥有的知识能够与其自身的经验系统和感知系统发生对话(即具备基础能力)。参会社会工作教师对张威教授的回应深表认同,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基础能力”的理论信息和案例资料。


                                                                                              来源: 社会学与心理学系

                                                                                              撰文与摄影: 洪国庆、李婧溪

                                                                                              审稿: 李诗颖


领导邮箱

书记信箱地址:hanjie@scu.edu.cn

院长信箱地址:xia6677@163.com

提示:请将您的宝贵意见或建议用常用邮箱发送。

皇冠体育官网二维码

皇冠体育官网 (scu-ggglxy)

提示:扫描二维码关注皇冠体育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Baidu
sogou